分享
                      中新經緯>>

                      這些基金經理“超標”,有人管了25只基金!會影響收益嗎?

                      2022-10-11 19:01:01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10月11日電 (薛宇飛)任何行業都存在一定的馬太效應,基金行業也是如此。目前,公募基金產品突破1萬只,平均到約3000名基金經理手上的話,每位基金經理平均管理3只基金。但據Wind數據顯示,管理基金數量超過10只的基金經理有176名,其中,管理數量在15只以上的基金經理有29位。另外,有超過1500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數量在3只及以下。

                        單純從數量上看,管理10只及以上基金產品屬實不少,那這些經理是否有足夠精力勝任不同風格與主題的產品管理?管理過多的產品,是否會影響產品收益?

                        29位基金經理管理數量超15只

                        一人參與管理多只公募基金已經是一種常態。根據Wind數據統計,管理基金數量超過10只的基金經理有176名,管理數量合計超過2000只。其中,有147位基金經理管理的數量在10-15只之間,有29位基金經理管理的數量在15只以上。

                        基金經理中,有3位經理的管理數量超過20只,分別是易方達的楊康,他共管理了25只基金,位列行業首位;易方達的另一位基金經理成曦管理著21只,位列第二位;天弘基金的陳瑤管理了20只基金產品,位列第三位。

                        具體看,楊康曾在華夏基金任職,2019年加入易方達,過往幾年,他管理的基金數量并不多,總規模在幾十億元人民幣。但在2022年8月6日一天內,易方達就將20只基金交由楊康管理,其管理的基金數量達到25只。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主要是易方達基金經理韓閱川離任,楊康接替他管理了這些基金,但是,基金經理一次性接管這么多基金產品的情況卻不多見。楊康管理的基金以混合型基金為主,并有少量債券型基金,據Wind數據,他目前任職基金的總規模超過250億元。

                        以指數投資見長的易方達投資經理成曦,他管理的基金數量在近一兩年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

                        2022年4月末,易方達中證消費50ETF和易方達恒生科技ETF聯接(QDII)相繼成立,成曦擔任這兩只新產品的投資經理,管理數量達到21只。據Wind數據,截止今年三季度末,成曦的管理規模達767.76億元。

                        與成曦相似,同樣以管理被動指數型基金為主的陳瑤,近兩年的管理數量與規模也是逐步提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管理規模達441.52億元。匯添富基金的過蓓蓓,目前管理的基金數量達到19只,她管理的產品也以被動指數型基金為主。

                        除了被動指數型基金多由同一基金經理管理以外,債券型基金同樣如此。例如,管理了18只基金產品的嘉實基金王立芹,產品就以債券型基金為主。

                        相較于一位基金經理掌管多只貨基、債基等被動指數型基金,主動權益型基金需要耗費基金經理更多精力,因此,一人掌管十余只主動權益型基金的情況不多。例如,易方達張坤和興全基金謝治宇管理的基金數量均為4只,中歐基金葛蘭在管數量為5只。據Wind數據,所有基金經理中,有超過1500位基金經理在管基金數量在3只及以下。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池云飛對中新經緯分析,被動型的產品多采用完全復制或抽樣復制的策略跟蹤某一個指數,常借助量化手段,以復制指數的表現為主。而主動型產品在策略上有很大不同,需要基金經理對行業、個股進行深入研究,一般對基金經理的精力消耗會更大,所以主動產品基金經理的管理數量會相對少一些。

                        管理數量是否偏多?

                        除了基金經理管理數量的差別,不同基金管理公司人均管理產品的數量也不盡相同。據Wind數據顯示,中加基金、平安基金、蜂巢基金、紅塔紅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均管理產品數量超過5只,分別約為5.29只、5.25只、5.25只及5只;鑫元基金、惠升基金、易方達基金、國泰基金、匯添富基金等18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人均管理產品數量超過4只;其余公司基金經理人均管理產品數量在4只以下。

                        其實,隨著基金產品數量不斷攀升,基金經理“一拖多”屢見不鮮,監管部門曾就此進行過規范。據多家媒體報道,2019年9月,管理層就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只產品的情況進行了進一步規范,要求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如果新基金申報時“超標”,則會讓基金公司進行調整。

                        如果參照監管層的上述要求,已經有一些基金經理在管基金數量超標。管理25只基金的楊康,在管產品中多數都是混合型基金,明顯超過了“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的要求。成曦、陳瑤、過蓓蓓、王立芹,以及易方達張湛、富國基金張圣賢、天弘基金林心龍、華夏基金趙宗庭等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他們的在管數量都超過15只。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無論是被動型還是主動型產品,隨著基金經理管理數量的增加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產品的管理質量!辈贿^池云飛也說,管理基金的數量和基金經理本身的投資策略及公司的投研支持也有很大關系,不能簡單地認為誰管理的基金產品多業績就會不好。

                        對于監管層2019年的要求,一些基金公司做出過調整。廣發基金于當年底對媒體表示,公司認真落實監管部門要求,陸續對相關基金經理所管理的產品進行調整,已調整的產品包括卸任7只、清盤1只。據中新經緯的前述統計,目前廣發基金沒有管理數量超過15只的基金經理。

                        另外,市場上還存在同一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的情況,一些投資者就質疑基金公司是以名氣大的經理招攬投資者購買產品,而有些經理“只掛名卻不參與實際管理”。有分析指出,同一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原因,一種是“老人帶新人”,畢竟培養基金經理需要一定時間;另一種是每位經理負責管理產品中擅長的一部分,發揮各自所長。

                        池云飛認為,多基金經理制在國外比較普遍,不同的基金經理負責自己擅長的領域,或者共同決策減少誤判,這些機制本身非常有利于投資范圍較廣的產品,有助于強化基金的長期業績。近年來,中國市場也在對多基金經理管理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索,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

                      來源:中新經緯

                      編輯:熊思怡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

                      未經過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ICP備17012796號-1]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2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喵视频,欧美高清69XXVIDEOS18HD,欧美尺寸又黑又粗又长,欧美XXXXX精品,美女国产诱A惑V在线观看,网禁拗女稀缺资源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