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1日電 題:房地產未來仍有約15億平方米潛在需求
作者 陳興 中泰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門,承擔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但由于資金、疫情等綜合因素,近來地產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拖累項。更有部分觀點認為,隨著中國人口增速放緩,疊加老齡化程度提升,疫情前的地產銷售規模將難以為繼,甚至指出削減20%的房地產規?謱⒊蔀橐咔楹蟮姆康禺a行業發展的新常態。
未來,中國房地產銷售規模究竟還剩多大空間?
中國住房短缺明顯緩解,但距“舒適”尚存距離
從中國當前住房總量來看,過去住房短缺的現狀已有緩解,但也并不算充裕。在“七普”(2020年)統計時,中國城市人均住房間數才剛剛接近于1,而城鎮人均突破了1間房。
來自央行調查統計司數據也表明中國居民住房短缺已初步緩解。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戶均擁有住房為1.5套。伴隨著住房擁有率逐漸飽和,中國居民住房條件在持續改善。從“五普”(2000年)到“七普”,中國居民城鎮戶平均住房建筑面積由不足70平方米/戶提高至超過100平方米/戶,增長約50%。
“七普”時期,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大體上能夠接近、但還未達到舒適標準的下限,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距舒適標準也還有一定距離。
此外,目前中國住房面積整體偏低,空間錯配較為突出。
從國際上來看,相同人口密度之下,中國人均住房面積明顯偏低。中國人均住房間數約為1.2間/人,也明顯低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居民的居住條件未來還有不小改善空間,這也為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留下伏筆。
此外,中國住房存量的結構錯配問題也較為突出,表現為不低的住房空置率水平。對住房空置現象,過去的視角集中于住房保有情況不平衡,但住房空置本質上多與住房區域錯配有關,即購房需求無法在居民的居住地得到充分滿足。
房地產未來仍有約15億平方米潛在需求
雖然中國住房存量規模已然較大,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很突出。因此,居住條件改善的空間依然存在。
首先,中國城市化進程仍在進行和深化。相較于發達經濟體的相似發展階段,中國城市化水平依然有待提升。而中國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和常住人口之間也存在顯著割裂,兩者逐步彌合會釋放出一定的需求空間。
其次,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趨勢將會進一步延續。不論是以第一大城市人口占比看,還是以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群人口占比來看,中國都要遠低于發達經濟體水平,而人口集中會進一步凸顯住房供需矛盾。
再次,中國每年住房更新的需求同樣不小。根據“七普”數據,中國只有不到30%的家庭居住在修建時間10年以內的住宅中,且仍有35%左右的家庭居住的還是上世紀修建的住宅。分地區來看,東部住房比中西部更老舊。
最后,隨著中國結婚人數下降,生育率降低,中國家庭規模也在不斷縮小,“七普”相比于“六普”(2010年)時期,一人戶占比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一人戶和二人戶家庭逐漸成為主流。
我們對中期(到2025年)住房需求空間測算結果表明,若相對保守估計,每年對應的住宅面積需求約在13億平方米,若樂觀估計,仍有約17億平方米的住房需求。而根據中性假設,房地產每年仍有約15億平方米的住宅面積需求,這意味著地產的銷售規模在2025年前依然能夠維持,不至于出現快速滑落。(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李惠聰